
南京大学习历史系讲师梁晨等人的研究结论,与常见的社会观感形成了反差。2009年1月4日,温家宝总理也曾在科教领导小组的讲话中指出:“有个现象值得大家注意,过去大家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目前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降低了。”
《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的主要结论如“高考考试规范本身有益于工农子弟”、“中国教育系统相较于海外为工农子女提供了更多受教育及社会流动的机会”等,在相同种类研究中也看上去颇为另类,很多相同种类实证研究都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
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到底能否得到保障?寒门子弟是不是真离一流高校愈加远了?记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追索。
农村生源离一流大学愈加远是不争的事实
《无声的革命》只研究了1952~2002年之间的数据,也就是说,文中结论是基于那个时间段。作者在后面部分也称:“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范围的不平等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教育学博士、福建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罗立祝告诉中国年轻人报记者,他的实证研究发现,城乡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具备明显的层次结构特点。在部属大学中, 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远低于城市子女;在一般本科高校中,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略低于城市子女;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高于城市子女。
他以一所部属大学和一所一般本科高校近10年来招生数据作剖析,得出结论觉得,城市子女在重点大学、一般本科、专科高校中获得的入学机会分别是农村子女的3.1倍、1.4倍、0.67倍。而且,越是声望地位高的大学,农村子女的入学机会越小,他剖析1996~1999年北京大学招生数据发现,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城市子女的1/7。
他通过剖析厦门大学2004~2008年招生数据发现,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呈现逐年降低趋势。
事实上,另有很多数据支持这一看法。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试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率是62%。清华大学招生办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清华录取的新生来自全国近1200所中学,其中县级中学300余所。县级以下中学学生近500人,只占清华当年新生的七分之一左右。
《人民日报》2009年的一篇报道曾指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农村生源所占比率仅为30%左右,而且有降低的趋势。但,从全国范围看,农村生源占高校学生的比率则逐年增长,达到50%以上。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日渐大众化,但精英高等教育中,农村子弟并不占优势。
有趣的是,同样是剖析北大的招生数据,不一样的研究者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等人也统计了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他们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率约在两成到四成之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到今天,这一比率只在一成至一成五之间。
他们在研究中将教师、常识分子和军人归入“干部”一类,结果发现:“干部出身的新生比率在上世纪90年代将来稳定在50%以上,1998年达到69. 4%的峰值。”这一比率远远高于梁晨等人的近四成。
与梁晨的“生源构成是相对稳定”结论不一样的是,刘云杉觉得招生就是个零和游戏,农村生源所占比率降低了,城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受益。
刘云杉告诉中国年轻人报记者,梁晨等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考察,得出了比较乐观的结论,但她没那样乐观,且对标题中“革命”的提法有异议,“教育的革命没像经济等范围的革命那样明显,相反,教育的改革是滞后的”。
北京大学李文胜教授在其专著中提供的数据显示,北大新生中农村生源所占比率从1985年的27.3%降低到1996年的19.6%,10年间降低了近8个百分点。
他告诉中国年轻人报记者,农村生源所占比率降低可能有城市化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城市化速度飞快,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社会蓝皮书指出,国内将近三成的农业户籍人口已经居住在城镇,2011年,城市人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超越乡村人口,而199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才有18.9%。
但李文胜教授觉得,抛开城市化原因,基于中小学教育的城乡不均衡等缘由,农村生源愈加少仍将是大趋势。
基础教育不均衡致使差距拉大
是哪些原因致使农村子女离一流大学愈加远?
很多研究者都强调了历史是什么原因,如按省份分配招生名额就是个规范性障碍。
刘云杉等人的统计发现,1978~1998年, 北大北京生源总数占学生总数的比率为23.1%,超越同一时段山东、浙江、湖北、湖南、河南和安徽6省的总招生人数, 而这6省居住在农村的学生比率均在30%以上, 是招收农村学生比率最高的前6省。“这样来看,北大农村新生比率之低,与按省分配名额的招生规范有密切关系”。
但因为历史是什么原因不足以讲解近年来的农村生源比率在一流大学降低,因此,研究者们都把目光投向了其他方面。
得到常见认可的是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赵振宇教授称,高考考试录取讲求“分数面前每人平等”,但对于贫困农村区域的学生来讲,他们小时候可能没机会上婴幼儿园,他们的小学、中学教育条件极差,没好的师资,没像样的教学设施。与城里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享受了较少的、较差的教育资源。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教育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却要他们在高考考试中同场竞技、一决高下,以分数论英雄,其结果如何可能是公平的?
教育学博士罗立祝则发现,在保送招生规范中,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自主招生规范中,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8.2 倍,城市子女获得的高考考试加分机会是农村子女的7.3倍。
河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广明也觉得,从现在的自主招生设计来看,各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与面试对农村学生明显是不公的。
李文胜也告诉中国年轻人报记者,一流大学自主招生的名额常常就给到重点中学,农村的学生机会极少。即便农村学生有机会参加自主招生,在考试和面试当中可能也会处于劣势。
记者发现,2011年,在河南教育部门公布的高校录取保送生名单中,全省有62人被直接保送到清华、北大,其中来自3所省会优质高中的学生有53人,其余9名学生来自省辖市的优质高中。整个名单中没一个来自县级或乡镇学校的学生。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副省长张平在同意中国年轻人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各类实验、示范、重点学校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小学和初中的两极分化日趋紧急,加上择校热,总是置普通家庭的出色子女于门外。一些家境较好的子AV女优先占据政府多年投资形成的优质资源。
“超级中学”成了近几年的新现象。上述王斯敏等人的统计发现,不少省份北大清华招生名额的一半都被少数几所“超级中学”占据。以陕西为例, 2010年,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和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分别有83人和60人考入北大清华,合计占全省上北大清华名额的62.2%。
刘云杉觉得,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到地市一级和省一级的精英中学,这类中学犹如超级航空母舰,农村孩子非常难进入,“主要病因在于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性加剧。马太效应致使强校愈加强,汇集出色生源、师资与教学条件,且重心上移,向省会等大中城市聚集。这致使在考分上具备竞争优势的农村生源降低了,在中小学教育中,能获得优秀的学业收获的农村学生降低了”。
梁晨等人也发现,恢复高考考试后,每年只有占比重极少的中学有能力为北大提供生源,而且,1952~2002年间,输送北大生源最多的5所中学,输送了占北大总生源7.4%的学生。海南的北大生源中,70%来自同一所重点中学。
但梁晨没一味地抨击重点中学带来的教育不均衡,反而觉得,重点中学的封闭式强化练习,最大程度上弥补了城乡之间、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因生活环境致使的命差别。
寒门怎么样再多出“贵子”
寒门怎么样再多出“贵子”?记者发现,规范救济的呼吁已经有了一些回话。
据央视2011年十月7日报道,2012年清华大学将在经济、教育欠发达区域实行新的招生政策,包含投放更多招生计划,将自主招生范围扩大至县级中学和乡镇中学,并依据农村学生的特征设置自主招生方法和内容。
4月15日,清华大学公布了这项面向国家级贫困县学生的“自强计划”的最新进展:全国36名学生获最后的认定,其中14位获60分的最高自主认定。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在同意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高校没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只能按分数从高往低录取,不可能区别考生是农村生源,还是城市生源。清华大学只能在重点扩招时增加贫困学生录取的机会。
有学者指出,清华招生新政看起来是对贫困区域农村学生的照顾,但其实是一种理性纠偏。梁晨也觉得,“招生的时候应坚持多元化生源,清华的举措值得借鉴”。
另一项广受关注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 “圆梦计划”,该计划原则上需要平常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主要招收在县及县以下区域学校就读、学习成绩出色或具备某方面培养潜能的应届农村高中毕业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觉得,从自主招生规范推行以来,有关自主招生让农村学生上名校更不公平的质疑不断。近年来,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显然注意到这一问题,开始在自主招生中制定专店面向农村学生、贫困生的计划。这反映源于主招生规范的灵活性,但他觉得,这类学校在农村学生问题上动静非常大,但有多少贫困生能得便宜,非常难说。
刘云杉也觉得,清华的“自强计划”和人大的“圆梦计划”,以特殊的方案补偿这一利益受损群体,“最多不过是‘脚疼治脚’的局部治疗法”。